新闻动态

3000残军被弃,6万后代在邻国建繁华小镇,一生心系中国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在泰国北部的层峦叠嶂之中,有一座景色迷人、云雾氤氲的小城——美斯乐,一群“特殊”的华人在此生活。

尽管他们都入了泰国国籍,然而中文始终是他们的母语,中国的节日也依旧是他们的传统节日。

70 余年前,一支国民党残部在战火纷飞之际无奈踏上流亡之路。他们穿过莽莽丛林,越过国界,最终在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上落地生根。

他们遭人遗弃,可从未选择放弃;他们远离家乡,却始终对祖国满怀深情。

当下,他们的子孙已在此处繁衍生活了三代,然而美斯乐的华人在内心最深处始终留存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,并且积极传承。

这座小城,不单单是地理层面的坐标,更是文化领域的奇迹、历史长河中的传奇。

被抛弃的残军:从云南到缅甸的流亡之路

1949 年,解放战争已临近结束阶段,云南沦为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最后盘踞之地之一。当人民解放军分别从四川与广西两个方向朝着云南展开攻势时,国民党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在元江战役里遭受沉重打击,其主力部队被歼灭。

在这场被称作“解放大陆的最后一役”里,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往台湾方向逃窜,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则往越南方向奔逃。

而他们所率领的下属部队中,第八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与第二十六军278团副团长谭忠,带领着剩余的部队踏上了艰辛的流亡征程。

1950年1月时,李国辉带领着709团的约800名残余人员,自云南西盟佤山成功突围,企图往缅甸方向逃窜。

他们舍弃了全部重武器,以轻装状态踏上行程。然而,恶劣的自然条件与疾病始终紧紧相伴。在穿越那被称作“野人山”的无人区域时,部队承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。

最终,当李国辉的部队抵达缅甸小勐捧时,仅剩下700余人。

在此期间,谭忠率领着278团的600余人朝着南方一路逃窜。在这一逃亡进程中,该部队同样深受疾病与饥饿的煎熬,不少人在逃亡途中就倒下了 。

在这一年的3月,李国辉与谭忠所率部队于缅甸小勐捧实现会合。彼时,这两支部队的总兵力仅剩下大约1400人。

他们迅即对部队进行了整合,组建了“中华民国民共抗俄复兴部队”,李国辉被推选担任总指挥一职,谭忠则被推举为副总指挥。

随后,他们借助仅有的一部电台和台湾当局建立了联络,满心指望能获得支持,得以撤往台湾或者得到后续指示 。

众所周知,这支部队此刻命运岌岌可危,而身处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所做出的决定,会对他们的前途产生直接影响 。

然而,从电台传来的回应,恰似一盆冷水,将他们心中所有的希望彻底浇灭。他们曾多次在心底幻想着台湾当局能够向他们伸出援手,哪怕只是提供一些武器或是物资也好。可那简短的“自谋出路”四个字,却径直宣判了他们的命运,从此他们沦为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孤军 。

反复思索之后,李国辉与谭忠打定主意要在金三角落地生根。金三角乃是缅甸、泰国与老挝接壤的“三不管”区域,同时还是罂粟的主要产区。尽管此地环境十分恶劣,可这也是他们仅有的生存契机。

李国辉下达指令:安排一部分人承担开垦荒地、种植粮食的工作;一部分人持续收编当地的零散士兵,以此壮大自身力量;另外安排一部分人与当地的鸦片商人建立联系,为其提供保护来获取资金。

不久之后,他们将当地的部分零散士兵以及马帮武装聚集起来,兵力慢慢增加到了 3000 多人。

眼见这支残余军队的势力持续增强,缅甸政府为此愈发担忧,多次敦促他们撤离缅甸或者缴械投降。然而李国辉与谭忠并未理会缅甸政府的指令,反而宣称是“借地维持生计”。无奈之下,缅甸政府只好采取军事打击行动,可多次围剿皆以失败收场 。

1950年6月16日,缅甸政府集结了1.2万兵力,配备重炮以及从新加坡借来的6架飞机,再次对残军发起大规模围剿。缅军来势凶猛,残军阵地很快就被火力压制,无奈之下只能退入丛林。

然而,残余部队可不是好对付的。他们之中多数是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老兵,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,并且对缅甸的丛林地势极为熟悉。

撤入丛林之后,残余部队迅速展开反击行动,凭借地形方面的优势以及夜战能力,向着缅军发起了凌厉的反攻。残军的这轮反击使得缅军遭受重大损失,最终缅军只能暂时中止清剿行动,重新对局势加以评估。

伴随缅甸政府针对残军展开的清剿行动持续增强,残军于缅甸的存续空间遭受显著压缩。在此之际,台湾地区的相关当局派遣李弥奔赴金三角,承接残军的指挥权。

李弥往昔担任过第八军军长一职,和残军中众多军官存在旧部情谊。蒋介石挑选他,明显是指望凭借这种情谊来稳定局面 。

然而,李弥到来后,不仅没有让残军迎来转机,反倒致使内部出现动荡。在其抵达金三角后,并未选择长期驻扎在部队,而是携妻子与亲信前往曼谷,通过电台实施遥控指挥。

在李弥远程操控指挥以及毫无节制的铺张浪费之下,残军内部的人事架构出现极大改变。李国辉、谭忠等原本作为残军核心骨干的人员逐渐被边缘化,部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遭受严重损耗,军队内部满是抱怨之声 。

1953年,缅甸政府再度发起大规模围剿行动。尽管残军在李国辉与谭忠的带领下成功击退了缅军,然而部队内部的矛盾此时已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 。

恰在这紧要关头,李弥再度“推波助澜”。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,李弥满脸自信地宣称:“我李弥要成为云南王颇为艰难,可要是想成为缅甸王,简直不费吹灰之力,就看我有无此想法!”

此言一出,现场顿时一片喧闹。缅甸政府义愤填膺,觉得这是对其主权明目张胆的挑衅。国际社会同样对李弥的这番言论大为震惊,纷纷对他的行为予以谴责。蒋介石对此更是忧心忡忡 。

蒋介石起初期望李弥能够将残军加以整合,以此为“反攻大陆”做相应准备,然而出乎其意料的是,李弥竟萌生出了割据的想法!

没过多久,蒋介石借口召开军事会议,把李弥召回台湾,实际上将其软禁,不准他再返回金三角。

在此之后,残军的领导者由段希文取代李弥担任。

段希文籍贯为云南宜良,于云南讲武堂完成学业,和朱德、胡志明是该校校友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段希文曾担任武汉卫戍司令长官一职。自段希文上任后,残军的生存策略出现明显转变。他摒弃了李弥那种同台湾当局紧密关联、寄望“反攻大陆”的不切实际想法,而是积极主动地与泰国政府展开合作 。

由于他察觉到,残军若想在金三角站稳脚跟,就必须融入当地社会,并且寻觅新的生存契机。

落脚泰国:从“雇佣军”到“义民”

1954年,段希文带领残军来到泰国北部的美斯乐。此地山水环绕,景致宜人,堪称理想的定居之所 。

美斯乐地处泰国清莱府的深山里,海拔大概1300米,四周被繁茂的原始森林所围绕,地势险要,具备易守难攻的特点。段希文挑选此地作为根据地,一方面是为了避开缅甸政府军的追剿,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寻觅一个可长期安身的家园。

然而,泰国政府对于这支部队的抵达,既心怀警惕又有所忌惮。

一方面,残军作为一支武装力量,不仅装备先进,而且人员训练有素。泰国政府担忧其会对当地治安以及泰国主权构成威胁;

从另一个角度看,残军于缅甸所展现出的战斗能力,已然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。泰国政府并不希望因与残军产生冲突,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国际问题。

历经多轮谈判之后,泰国政府最后决定同残军携手合作,其前提是残军务必协助泰国政府对当地的反政府武装予以打击。

在1969年,泰国北部地区的形势变得日益严峻。

在帕当山区域,反政府游击队活动十分频繁。他们不仅对村庄实施抢掠、绑架政府官员,甚至在某一时期对清莱地区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。

泰国政府面对此种情形毫无办法,由于游击队具备很强的战斗力,泰国军方出动飞机和大炮展开了20多年的围剿行动,然而始终没能将其歼灭。

在此种背景之下,泰国政府作出决定,采取一种特殊策略——借助国民党残军的力量用以对抗游击队。

他们寻到段希文,提出一项条件:只要残军能够协助清剿帕当山的反政府游击队,泰国政府便会给予残军合法身份,且准许他们在泰国北部安家落户。

段希文清楚这是个艰难的选择,他晓得泰国政府的想法,无非是期望残军和游击队相互争斗、两败俱伤,如此泰国便能从中获利。

然而,段希文心里明白,这或许是残军于泰国站稳脚跟的唯一契机。为了让子孙后代切实能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,他决意承担起这项任务 。

1970年2月间,段希文带领残军朝着帕当山方向行进。

他拟定了一项果敢的作战方案:安排600名战士于正面展开佯攻行动,与此同时,派遣200名敢死队员趁夜间悄悄潜入游击队的阵地,发起突袭。

战斗爆发之后,游击队因残军的突袭而阵脚大乱。仅仅过了两天,残军就顺利夺回了帕当山,并将游击队全部歼灭。

这场战役,败军以 78 人阵亡、360 余人负伤的损耗,总计击毙游击军 356 人、俘获 708 人。

帕当山之战告捷,这一胜利不仅使得残军获得了泰国政府的信赖,而且为他们争取到了合法身份以及生存空间。

此后,泰国政府正式把残军改编成“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”,泰国国王普密蓬亲自向段希文授予勋章,给受伤以及阵亡的将士及其家属发放抚恤金与泰国公民证,同时给全体残军发放居住证。

如此一来,在段希文的带领下,残军与他们的家属在美斯乐地区成功安定下来。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,拿起了锄头,一心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,慢慢地把这片原本荒无人烟的山区,建设成了一个热闹繁荣的社区 。

美斯乐的建设与发展:从荒山到繁华小镇

段希文清楚地意识到,若想让残军及其眷属在这异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,不单单要处理好生存方面的难题,还必须为下一代创造受教育的契机,将中华文化延续下去 。

然而,在那个时候,美斯乐的条件异常艰苦,不少人对兴办学校的念头持怀疑态度,觉得在生存都成问题的环境里,将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是不切实际的。

然而段希文始终坚信,教育乃是民族的未来。

在一次会议上他讲道:“就算我们付出牺牲,只要教育存在,文化便能传承;要是没有教育,即便我们还在世,可下一代没了文化,那便如同行尸走肉,如此活着又有何意义呢?”

于是,他做出决定,拿出资金开办一所华文学校,并亲自将其命名为“兴华中学”,其寓意为“让中华走向兴盛” 。

1962年,兴华中学宣告正式成立。这所学校不仅给予美斯乐的孩子们学习的契机,甚至还吸引了来自曼谷、缅北等地,路途遥远的学生慕名前来求学。

段希文毫无保留地为学校付出与提供支持,他不但免除贫困学生的学费,而且每年都会保送4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到外地高校深造。

兴华中学围绕中华文化这一核心开展课程设置,采用源自台湾的教材与教学方式,开设中文、历史、数学等学科的教学。

学校的设立,不但为美斯乐的孩童们搭建起获取知识的平台,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于异国土地上的传承之所 。

当下,美斯乐有着“泰国的云南村”这一称谓,此地超过90%的居民皆为华裔,其祖籍大多源自云南昆明、保山等地方。

村民们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予以保留,平日里交流大多使用汉语,像春节、中秋这类传统节日,同样依照中国习俗来庆祝。

在美斯乐,街道两侧能频繁看到具有云南风格的建筑,大红灯笼被高高悬挂着,餐馆中供应着诸如稀豆粉、油条、腊肉等云南特色菜品。

此地的居民不但在语言与饮食方面留存着中国文化,而且会身着旗袍、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,甚至在教育领域秉持中华教育理念,以保证下一代铭记自身根源。

总结:

1980年6月18日 ,段希文于泰国曼谷因心脏病离世,终年80岁。

身为“残军的灵魂”,段希文离世这一消息令美斯乐沉浸在无尽悲痛之中。出殡当日,从指挥部到墓地的道路两旁,簇拥着前来送别的民众。遵照他的遗愿,其遗体被安放在美斯乐的他那翁山山顶,墓碑朝向北方。

巧的是,与段希文相仿,当地不少老人离世后,他们墓碑的朝向均为北方。这其中并无别的缘由,仅仅是因为北方乃是祖国与故乡所在的方向 。

参考文献:

段立生在2010年所著的《泰国北部的云南人:族群形成、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北京出版 。

2、游辉彩与许邱良于2011年开展研究,对泰国北部美斯乐村华人的生活以及经济状况展开调查与分析,并将成果发表在《东南亚纵横》(第1期,49 - 52页) 。

3、王永春于2001年在《党史文苑》第6期发表了《逃缅蒋军反攻云南失败纪实》。

4、王谊鸣. (2009年). 扎根于金三角地区的“国军”后裔. 《文史博览》,(第7期)

#深度好文计划#



相关资讯